上周赶项目时,我的13寸macbook pro屏幕上同时开着excel表格、网页资料库和设计稿,三个窗口像俄罗斯方块般叠在一起。手指在触控板上左右滑动切换窗口时,突然怀念起公司那台32寸显示器——直到我发现苹果设备自带的分屏功能远比想象中强大。
长按窗口左上角的绿色全屏按钮时,split view功能会自动将屏幕划分为左右两区。这个原生功能在macos和ipados中都存在,但很多人像当初的我一样,用了三年mac才发现这个彩蛋。在m1芯片的macbook air上实测,同时运行final cut pro和photoshop进行视频剪辑 图片处理,8gb内存居然流畅得让人惊讶。
当我开始接触股市分析需要同时监控多个数据平台时,系统自带的分屏就捉襟见肘了。这时发现第三方分屏软件像是打开了新世界:
magnet(68元)让我的mac屏幕化身九宫格,把彭博终端、交易软件和新闻网站按3x3排列。最惊艳的是预设布局功能,按ctrl opt 2瞬间切换成上下双屏模式写代码。
bettersnaptool(25元)的窗口边缘吸附功能拯救了我的外接显示器。把窗口拖到屏幕四个角落自动形成四分之一分屏,处理跨境电商时正好同时显示shopify后台、谷歌分析、客服系统和产品数据库。
上周在高铁上用ipad pro处理合同,stage manager功能让屏幕左侧悬浮着微信对话,右侧主窗口编辑pdf文件。突然意识到苹果在ipados 16更新的分屏逻辑,已经支持同时打开四个窗口——这在2018款ipad pro上是不可想象的。
朋友小林的m1 max macbook pro分屏方案让我大开眼界:左侧达芬奇调色界面,右侧preview播放参考影片,中间悬浮着微信对话框接收客户反馈。他透露的秘诀是使用swish的手势控制——三指下滑将窗口缩略图暂存屏幕边缘,需要时再滑出。
更妙的是配合universal control功能,他的ipad pro变成第三块屏幕专门放置素材库。这种跨设备分屏 workflow 让他处理4k视频的效率提升了40%,「比买显示器划算多了」他说着,手指在触控板上划出流畅的弧形手势。
自从掌握分屏技巧后,发现个有趣现象:当屏幕同时显示代码编辑器和运行结果时,debug速度加快;写作时左边文献右边文档,灵感衔接更顺畅。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,这种视觉并行处理确实能刺激大脑不同区域协同工作。
有次用alttab软件做窗口预览时突发奇想:把股票走势图和twitter舆情分析并排显示,竟发现了某种相关性波动。这或许就是分屏的真正魔力——在信息碎片中创造新的连接可能。
上一篇: